首頁>教材>名家作品>農民畫家米勒
十九世紀的巴黎,一如十五世紀的佛羅倫斯及本世紀的紐約,是為世界藝術的首府,主演著一部部歷史的大戲。
打開美術史頁,傳統既定的優勢,時代政局的背景,莫不深深影響著藝術的變遷與發展。十九世紀,正是法國政局最不穩定的時期,政治之外,藝術、經濟與社會結構,莫不面臨著諸多衝突與改革,在繪畫上,更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十九世紀上半葉,才剛以嶄新姿態出現的「新古典主義」,隨即由「浪漫主義」所取代,不過這種尊貴與英雄式的歌詠,隨著政治上的平民抬頭,藝術同樣也從貴族走向民間,「自然主義」也因而蔚然興起。
米勒(Millet,1814-1875)正是此一時期的主要畫家之一,他出身於法國諾曼第的一處貧苦農家,自小酷愛繪畫,由於經濟上困難,廿十歲始得習畫。廿三歲那一年,獲獎學金負笈巴黎,經常涉足羅浮宮,這是他在物質困頓之餘,極大的精神慰藉。1840年以「肖像畫」入選沙龍,如願的躋身畫壇,當然在物質上並沒有給他多少的助益。
此一時期畫作仍然來回在「新古典主義」與「浪漫主義」之間,表現多為肖像畫及神話式的裸婦等,這一方面是創作上的鍛練與摸索,另一方面則是應付買畫者的現實需要。
1849年,由於巴黎政局不穩,街頭暴動頻仍,於是偕同妻兒遷居巴黎近郊,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,這也是他最窮困潦倒的時期,雖然三餐不繼,經常借貸度日,不過對田園的熱愛,及藝術的堅持,更確立了他創作上的平淡實樸的風格,完全摒棄了早期為了糊口而迎合他人的態度。
當時在巴比松聚集的畫家尚有盧梭、柯洛等若干人,由於有著相同的特質,走出畫室,描繪自然,後漸為世人所知,遂有「巴比松派」或「楓丹白露派」之稱。但他們並沒有共同的主張或宣言,而是各自獨立創作。
1875年,正當米勒的繪畫生涯達到顛峰之際,卻突然咯血病逝,終以最光彩的英姿,結束了窮困潦倒的一生。
打開美術史頁,傳統既定的優勢,時代政局的背景,莫不深深影響著藝術的變遷與發展。十九世紀,正是法國政局最不穩定的時期,政治之外,藝術、經濟與社會結構,莫不面臨著諸多衝突與改革,在繪畫上,更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十九世紀上半葉,才剛以嶄新姿態出現的「新古典主義」,隨即由「浪漫主義」所取代,不過這種尊貴與英雄式的歌詠,隨著政治上的平民抬頭,藝術同樣也從貴族走向民間,「自然主義」也因而蔚然興起。
米勒(Millet,1814-1875)正是此一時期的主要畫家之一,他出身於法國諾曼第的一處貧苦農家,自小酷愛繪畫,由於經濟上困難,廿十歲始得習畫。廿三歲那一年,獲獎學金負笈巴黎,經常涉足羅浮宮,這是他在物質困頓之餘,極大的精神慰藉。1840年以「肖像畫」入選沙龍,如願的躋身畫壇,當然在物質上並沒有給他多少的助益。
此一時期畫作仍然來回在「新古典主義」與「浪漫主義」之間,表現多為肖像畫及神話式的裸婦等,這一方面是創作上的鍛練與摸索,另一方面則是應付買畫者的現實需要。
1849年,由於巴黎政局不穩,街頭暴動頻仍,於是偕同妻兒遷居巴黎近郊,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村,這也是他最窮困潦倒的時期,雖然三餐不繼,經常借貸度日,不過對田園的熱愛,及藝術的堅持,更確立了他創作上的平淡實樸的風格,完全摒棄了早期為了糊口而迎合他人的態度。
當時在巴比松聚集的畫家尚有盧梭、柯洛等若干人,由於有著相同的特質,走出畫室,描繪自然,後漸為世人所知,遂有「巴比松派」或「楓丹白露派」之稱。但他們並沒有共同的主張或宣言,而是各自獨立創作。
1875年,正當米勒的繪畫生涯達到顛峰之際,卻突然咯血病逝,終以最光彩的英姿,結束了窮困潦倒的一生。